是谁干掉了偷窥者克格勃?
苏联人并不以幽默出名,但有一则苏联笑话却在国际上广为流传。讲的是在苏联公交车上,一位乘客小心翼翼的问站在它身旁的男子“你是克格勃?”“不是”男子回答。“你有朋友是克格勃?”“不是”“你家亲戚是克格勃?”男子疑惑的摇摇头,答道“不是”,问完这些后,这名乘客提高音量道“那你踩到我的脚了”。这虽然是供人茶余饭后消遣的笑话,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苏联老百姓对克格勃的畏惧,即使在消亡近三十年后的今天,提起它,苏联人依然会谈虎色变。如果把监听和窃取情报比作偷窥秘密,那克格勃无疑是最恐怖的偷窥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超级间谍组织,却在多年前突然土崩瓦解,让人唏嘘不已,那么,是谁干掉了偷窥者克格勃?
☭ 保卫苏联
建立于1954年的克格勃,全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其前身为十月革命时成立的“契卡”。
☭ 斯维尔德诺夫、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
令人惊讶的是,列宁早期并不赞同成立秘密警察机构,他说“革命是少数人的事,只需要那些有坚定的意志和可靠的行动的人”还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是要分化和瓦解我们吗,让他们来,这样正好可以清除我们内部立场不坚定的人”,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秘密警察的建立成为迫切需要,于是,1917年,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契卡全称)成立,捷尔任斯基任首位主席。此后,这个机构的名称几经变更,直至1945年重组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
☭ 克格勃总部
克格勃拥有百万之众的工作人员,机构的庞大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所望尘莫及的,而且相较于以色列摩萨德,它还是一个几乎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机构,因为它只听命于苏共中央政治局。
而以实力和高明著称于世的克格勃,确实并非徒有虚名。60年代,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它竟然能从西德偷走一个长3米的响尾蛇导弹。更有甚者,它能潜伏进美国严密的军用机场,并在当时美国最先进飞机U2的高度计上动手脚,致使U2在侦查苏联领空时,实际飞机已在低空,飞行员误以为自己还在高空飞行,结果被苏联导弹击中,要知道,当时U2的最高飞行高度,是苏联导弹无法达到的。
☭ 爱因斯坦的忘年恋
当然,比起爱因斯坦与“燕子”的旷世爱情,这都只是雕虫小技。“燕子”是克格勃女性色情间谍的特称,她们妖娆妩媚,是那些被施计对象无法抵挡的诱惑,就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不免拜倒在其石榴裙下。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世界第一枚原子弹,这让苏联倍感压力,下定决定研制核武器,由于爱因斯坦或多或少参与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苏联人想从他口中得到核武秘密,于是派燕子玛加丽达卧底他身旁,面对娇艳靓丽,且艺术修养出众的俄罗斯女郎,与夫人离异的爱因斯坦很快便坠入了爱河,我们可以想见,这位年近60的老人少年一般的爱情,但当玛加丽达千方百计的从爱因斯坦嘴里套取核武机密时,爱因斯坦却绝口不提,几次三番后,玛加丽达泪流满面的向爱因斯坦哭诉了实情,并称受到克格勃威胁,必须从爱因斯坦手里拿到情报才行,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每天以泪洗面,爱因斯坦不得已给了她情报,这才使得苏联快速研制出了原子弹。而玛加丽达回国后,爱因斯坦依然对她念念不忘,不断写信寄往苏联,但一直杳无回音。而为了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失利,克格勃还招募过数量庞大的外国人为其服务,如早期的“剑桥四杰”,就是供职克格勃的英国人。
☭ 间谍气质我有,只不过你们没看出来
前些年一份机密文件的解密,使得大文豪海明威间谍身份也被暴露,文件显示海明威在1941年被克格勃招募,“阿尔戈”便是他的代号,只不过海明威并没有为克格勃提供过任何情报。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年轻时去苏联,曾被克格勃特工请去喝奶茶,并考察卡梅伦能否被策反,结果克格勃失望而归,卡梅伦后来提及此事,还不失幽默的说“看来我没有做特工的潜质”
如果说间谍组织只参与国际间的对抗,与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联系,那么克格勃就是例外。
☭ 大清洗 大屠杀
1945年由基洛夫被暗杀引起的的大清洗运动,使得克格勃(时称内务部,克格勃是其下属机构)在国内大显身手,这个秘密组织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施展他的恐怖手腕,于是,从1936年到1937年,在大清洗运动中,内务部头目叶若夫下令逮捕了150万人,而其中的半数惨遭处决,并有大量无辜被勒令背井离乡,流放至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习惯称大清洗时期为“大恐怖或叶若夫时期”,足可见克格勃在这次运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叶若夫在日后的权利争夺中失势被处决,而他的继任者贝利亚也从斯大林的心腹逐渐变成斯大林的威胁,在联合马林科夫等人谋杀斯大林后,自己也被赫鲁晓夫暗算,以“叛国罪”论处。秘密身份和机构特殊使得克格勃成为强权爪牙的同时,也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这种斗争的牺牲者。而这样的恐怖运动和高层间的明争暗斗似乎养成了克格勃日后鹤唳风声、草木皆兵的性格。
☭ 夜行黑衣人
一名苏联妇女坐在长椅上,她没有料到并排而坐的是外国游客,于是,这名妇女当即被列入克格勃黑名单,罪名是里通外国。这并非小说杜撰,而是克格勃前第一副主席菲利普·博布科夫在书中的真实记载。此后,克格勃更是以内部监听和炮制冤假错案名家,不仅肆意违法克格勃甚至连自身工作条例都置若罔闻,不论是知名人物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成为其窃听的对象,戈尔巴乔夫妻子赖莎的理发师、叶利钦的私人教练,甚至当他在窃听中发现一名苏联普通女性说自己将来要嫁给一位外国人时,克格勃都会神经紧绷,立刻下令禁止该女子出国。
早期克格勃以精明能干示人,不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是如此。但到中后期,为了不被削减预算和人员编制,克格勃甚至“养贼自重”,努力维护着他的敌人的存在,使一些反动组织保持半死不活的状态。人民劳动联盟是20年代成立的流亡西方的白俄组织,经过两代人后的70年代,新一代白俄大多已融入所在国,对政治全无兴趣,该组织早已名存实亡。克格勃却源源不断地向人民劳动联盟等组织派遣渗透特工,如果没有克格勃卧底充实的话,人民劳动联盟之类的组织早就瓦解了。但到上世纪70年代,该组织的领导层中,几乎一半是克格勃派去的卧底。当时的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是位老契卡,儿子子承父业当了克格勃。有一天,儿子责备老爹:“爸爸,这个案子你怎么研究了15年,我看了一遍材料,就马上结案了。”父亲痛心地摇着头说:“唉,你真是太幼稚了,15年来,我一直靠此案赖以为生,可你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它给结束了。这反映出当时克格勃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相当严重。而由贝利亚事件反映出的明争暗斗,贯穿了整个克格勃历史,直至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为宝座而挑起的争夺。
☭ 倒下的不只是镰刀和锤子
历史似乎用苏联80年代独有的“老人政治”暗示了克格勃的前途危机。思维僵化,利益至上带来的党同伐异,正在慢慢侵蚀着克格勃的机体,于是,90年代初,随着苏联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外强中干的克格勃也正式成为了历史。
☭ 访德期间,普京凝望当年东德的克格勃生涯
是谁干掉了偷窥者克格勃?在其辉煌的几十年里,克格勃对国家忠心耿耿,能力远在对手之上,为苏联在冷战中赢得先机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他在镇压和恐吓自己国内无辜老百姓时也毫不手软,丧失了一个间谍组织基本的分寸。而为争权夺利进行的斗争,养贼自重带来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更使其由精明能干逐渐退化为乌合之众。所以,克格勃不是从外部攻破的,而是在苏联内部斗争、机构腐化和大众的反感中轰然倒塌的。而我们不经意间反观苏联解体的原因,不也无出其二吗?